本杰明-阿拉德巴赫大键琴作品全集在加泰罗尼亚音乐厅上演
演出简介
在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宫探索大键琴音乐之美,在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演出中,巴赫的杰作栩栩如生。
本杰明-阿拉德也许是传奇人物古斯塔夫-莱昂哈特的自然继承人,或者说是他最重要的继承人之一,这要归功于他高超的技巧、精致的技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天赋,他用这些来捕获巴塞罗那的人心。
十多年来,本杰明-阿拉德一直在帕劳演奏巴赫的键盘作品。这是一个史诗般的项目,为那些长期以来仰慕这位艺术家的忠实观众,他从小帕劳的音乐会发展成为真正具有托马斯康托尔精神的高超技艺和亲密关系的神童。
大部分的管风琴作品可以追溯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魏玛宫廷工作的时期。在这个节目中,法国演奏家本杰明-阿拉德(Benjamin Alard)沉浸在录制巴赫全部键盘作品的艰巨任务中,将著名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BWV 565与舒布勒合唱集(以出版商的名字命名)、圣诞合唱《Vom Himmel hoch》的五首卡诺尼克变奏曲BWV 769,以及著名的C小调帕萨卡利亚和赋格,BWV 582,一个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音乐作品结合起来。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这个名字和音乐家这个词在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同义词,因为世界上有56位音乐家来自这个家族。但是,正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和高超的管风琴演奏家,为他的家族姓氏增添了光彩。他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图林根州的一个小镇艾森纳赫。10岁时,他成了孤儿,由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抚养长大,后者是邻镇的一名风琴师。他的哥哥是向年轻的约翰-塞巴斯蒂安传授音乐的人。后来他搬到了卢内堡,在那里他上了一所教会学校,并在17岁时掌握了小提琴、中提琴、钢琴和风琴的演奏技巧。 除此之外,巴赫还是一名唱诗班歌手,后来嗓子坏了,他就成了一名唱诗班的助手。
1703年,巴赫被聘为约翰-恩斯特三世公爵的小教堂的宫廷乐师。他在那里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后来他被邀请到阿恩施塔特的新教堂担任风琴师,在那里他写下了最好的风琴作品。1723年,他搬到了莱比锡,在圣托马斯教堂担任唱诗班,在那里一直待到1750年因中风去世。在他去世的那一年,他接受了不成功的眼科手术,导致他的视力下降。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马格达莱纳帮助他写下了最后的音乐作品。巴赫的艺术遗产是巨大的。他创作了当时所有类型的作品:清唱剧、大合唱、弥撒曲、颂歌、风琴、钢琴和小提琴音乐。